清代满汉合璧会话书汉语部分方所词特殊用法研究Study on the Special Usage of Localizers and Place Words in the Chinese Part of Manchu-Chinese Conversation Textbooks in the Qing Dynasty
张俊阁
摘要(Abstract):
经过对满汉合璧会话书《清文启蒙》等中满汉比较对照,认为汉语会话部分方位处所词"上/上头""里/里头""跟(根)前""去处"等与规范汉语不同的用法是对译满语与位格助词-de、原因后置词jakade/ofi、动词后缀-fi/-qi、方位词dolo以及处所词ba的结果。由元代以来的汉语文献语料看,只有表原因的"因此上"这种蒙汉/满汉叠加羡余形式被汉语所吸纳。
关键词(KeyWords): 满汉合璧文献;方位词;处所词;语言接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语对清代旗人汉语的语法干扰及其对北京话语法的影响研究”(17BYY142);;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白话报刊的清末民初白话语法研究(1897-1918)”(16CZWJ38)
作者(Author): 张俊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承泽1982《国文法草创》,北京:商务印书馆。
- 陈望道1978《文法简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 甘露1999《甲骨文方位词研究》,《殷都学刊》第4期。
- 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2007《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胡增益等1994《新满汉大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黄伯荣、廖序东1997《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李崇兴1992《处所词发展历史的初步考察》,胡竹安等编《近代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 李宇明1999《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
- 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 刘艳红2010《唐五代方位词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刘月华等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 吕叔湘2002《中国文法要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汪维辉2000《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杨伯峻、何乐士2001《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
- 曾传禄2005《“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 张斌2004《简明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赵元任著,吕叔湘译1979《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 祖生利2001《元代白话碑文中方位词的格标记作用》,《语言研究》第4期。
- 祖生利2004《元代直译体文献中的原因后置词“上/上头”》,《语言研究》第1期。
- 祖生利2013《清代旗人汉语的满语干扰特征初探——以《清文启蒙》等三种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为研究的中心》,《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六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 (1)《清文启蒙》由满人舞格(字寿平)编著,程明远(字佩和)校梓,雍正八年(1730)刊行。《清文指要》《续编兼汉清文指要》由蒙古正黄旗人、翻译进士出身的清代名臣富俊(1749-1834)编著,现存最早的本子是乾隆间绍衣堂刊本(存一册)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双峰阁刊本,较为常见的版本是嘉庆十四年(1809)三槐堂重刊本。为求简练,下文中《续编兼汉清文指要》均简称《续清文指要》。三种满汉合璧文献均使用竹越孝、陈晓拉丁转写校注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满文拉丁转写下面的汉语词汇对译文字及句子对译文字均用简化字。
- (2)本文方位词和处所词并举时合称方所词。本文所说的“规范汉语”指的是非直译、旁译、对译等的汉语文献(我们姑且称为纯正的汉语文献)中汉语语句的表述习惯和语法规范。如无特别说明,文中与三种满汉合璧文献中的汉语相比照的主要是清中期及其之前的纯正汉语文献中的汉语。
- (3)本文出现的一些满语后缀及一些缩写形式在此一并注明:-ra/re/ro动词将来时后缀,-ha/he/ho动词完成体后缀,-me并列副动词后缀,-qi动词条件式后缀,-fi顺序副动词后缀,-hai/hei/hoi持续副动词后缀,be宾格格助词,-i属格格助词,-de与位格格助词,deri经格格助词。满语ede、tede为代词ere(这/这个)、tere(那/那个)和位格助词-de的缩略形式。
- (4)本文把ofi看成连词,对译为“因为”。此处竹越孝、陈晓注为:o-fi成为-顺。
- (5)表1中abcd四处说明:a处指表格中没有出现的情况用“-”表示,且表4同;b处指其中1例为“与……上”;c处指其中1例为“因为……的上”;d处指其中1例为“所以……上”。
- (6)指“A上又A”中“上”的语义。
- (7)在自己整理的语料库中调查,主要调查文献:《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宋代卷/元代明代卷),《朱子语类》《全元曲》《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型世言》《聊斋俚曲集》《醒世姻缘传》《红楼梦》《歧路灯》等。
- (8)指“各处里”中“里”的语义。
- (9)“去处”在三种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中表抽象事理的频次分布:《清文启蒙》中12例,《清文指要》中8例,《续清文指要》中5例。如《清文指要》:“age si mini gabta-ra be tuwa,nenehe-qi hvwaxa-ha-u?akv-n?aika iqakv ba biqi,majige jorixa-me tuwanqihiya.阿哥你看我射步箭,比先出息了没有?要有不舒服的去处,拨正拨正。(中14b2-4)”据我们对唐以后大量文献的调查,至少自宋至清“去处”表抽象事理的引申用法一直存在,见本文例(45)。所以三种兼汉满语会话教材用“去处”对译满语处所词ba是非常合理的选择,是旗人正确使用目标语的体现。故此,本文不把“去处”表抽象事理的用法看作特殊用法。
- (10)在自己整理的语料库中调查,主要调查有清以来旗人作家作品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小额》《北京》《杂碎录》《四世同堂》等和非旗人作家作品如《醒世姻缘传》《何典》《歧路灯》《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海上花列传》《老残游记》《暴风骤雨》《子夜》《李有才板话》《围城》《日出》《激流三部曲》《长夜》《黄金时代》《红旗谱》《平凡的世界》《红高粱家族》《白鹿原》等。共计45个作家的88部作品,约1600万字。
- (11)这里是针对书面语调查的结果而言的。据笔者所熟悉的现代山东鄄城方言有“各处lei”的说法,如“我各处lei找你没找到”。此处lei可能是“里”的方言音变,是否与满汉合璧文献中“各处里”的用法有渊源关系暂且还不得而知。
- (12)此例并不出现在对话或叙述语境中,而是出现在话剧中一个人唱的《秦琼发配》的唱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