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正>2025年6月28日至29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汉语史研究的材料、方法与学术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华书局、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高雄师范大学、韩国蔚山大学、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等7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和学术出版机构的120余位学者出席本次会议,共宣读论文106篇,围绕汉语史研究的材料的性质、甄别与使用问题,汉语史研究的方法问题,汉语史研究的学术观念问题,与汉语史、汉藏语研究有关的其他问题四大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正>《中华民俗大典》是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全国百余名专家对各地民俗进行全面普查而编写的一部民俗资料集成丛书,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各卷按照统一的、详细的调查提纲进行编写,每卷100万字左右,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各地的民情风俗。首批推出北京、广东、广西、澳门、甘肃五卷。
《正韵图谱》是目前所见最早为《洪武正韵》编制的韵图。韵图编撰方式沿袭了《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按传统韵摄的顺序列图,以横列二十三位三十六字母的方式展现《洪武正韵》声母系统,以韵统四声、分栏列韵的方式展现《洪武正韵》的韵母系统。为调和《洪武正韵》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音系结构的矛盾,《正韵图谱》采用了区分“析出韵”与“并入韵”的方式对《洪武正韵》部分小韵进行了辨析,以韵图附注形式对不同韵图或同韵图而不同栏所列字的语音关系进行了说明。《正韵图谱》实质上已经采用了以韵母作为韵图基本单位的编撰方式,韵图四栏多用来区分《洪武正韵》同小韵而音韵来源不同的字,突破了《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四等分栏的局限。呼名取代“开口”“合口”成为反映韵图所列韵语音性质的术语。《正韵图谱》反映了明代切韵学理论嬗变的基本特征,即为调和韵图表现传统音韵特征和反映现实语音的矛盾,宋元以来两呼四等的切韵学理论开始逐渐与明清等韵学四呼理论相结合。
《经典释文》中直音用字的选择是具有一定范式的。为了保证注音效力,直音用字需要选择笔画简单的典型常用字,避免用繁难字注简单字。在满足以上两个原则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声旁相同的直音用字。引自其他经师的有主名直音和用来明确字形的直音可以不受选择范式的限制。今本《释文》中不符合用字选择范式的直音有可能是经后人改动而非陆氏原作。
法显《佛国记》中的音译词是研究东晋时期汉语语音的珍贵材料。结合传统研究,《佛国记》译音能证明:东晋通语歌戈麻韵不分,支韵、脂韵有别,齐韵平声字不独立,霁祭泰韵是长入声韵,等等。
“尖团音”概念的由来,是清代借用满文的尖头和圆头字母,对译在细音前相混的汉语精组和见晓组声母字。语言学界关于尖团音的定义众多,但都无法准确概括所有汉语方言的语音事实。尖团音概念产生的重要前提是精组和见晓组字在细音前发生了分化,因此,本文将“尖团音”定义为腭化后的精组和见晓组细音字。汉语方言中尖团音的具体音值各异,今韵母是否细音不能简单地仅凭音值记录而定。根据精组和见晓组字在细音韵母前的表现,现代汉语方言的“尖团分混”现象可分为“分尖团”、“不分尖团”和“无关尖团”三大类。观察这两组声母在不同方言中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方言的音变层次和发展过程。
朝鲜十五世纪的谚解本对汉语文言文的词类进行了不同标记,反映了朝鲜对汉语文言文词类的认知。本文重点考察谚解本对汉语语助辞的注释,并进一步比较了汉语语助辞与朝鲜语词尾的注释标记和分类方式,从而揭示了朝鲜对汉语文言文语助辞的独特见解。这一研究对于从域外视角审视国内文言文语助辞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清代中叶始见的特殊测度句式“S别VP呢罢”的生成机制是糅合,而糅合的动因是言者对事件“SVP”的真实性存在矛盾心理。糅合句式“S别VP呢罢”后来消亡了,但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出现了若干与之同义的糅合句式,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兴替。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与测度句式发生糅合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糅合模式。
关于甲骨金文中从■从刀的“■”字,受限于其字构形主体的特殊,历来未得确解。本文根据此字偶见加形为“■”的情况,指出所附加之字符应为数字“六”,作为表音声符用,结合此字从刀表意、“■”的构形裂解,以及“■”与商周出土长体卷首刀存在可比较的情况,判断“■”很可能即为后世“劉(刘)”字初文。最后文中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关于上古“劉(刘)”地的相关分析。
传世文献中表蛮夷赋税义的“幏布”之“幏”,系后世辗转传抄、刊刻形成的讹字。其本字当作“■”,即“■”字。“■”“賨”意义均与蛮夷赋税相关,“■”从“冢”得声,与“賨”声音相近,“■”“賨”是音义皆近的同源词。同源词“■”与“賨”在历时关系上有先后,在词义上也有所差异。
论文在对《康熙字典》所收疑难字进行全面测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以其收录的20个疑难字为例进行考释,试对《康熙字典》疑难字的成因与类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从汉语史视角出发,主要根据西汉传世、出土文献所呈现字形、词汇、音韵、语法状况,对《淮南子》中的部分训诂、校勘问题作出新解。古籍校释应以古籍成书时代的语言为核心依据,将语言中的形、音、义视为有机整体,追求论证的周延性和充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