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志翘;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于2018年底出版,与《汉语大词典》(第一版)第一册相较,由于修订工作坚持了"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书证翔实、体例严谨"的十六字方针及"订严补慎"的基本原则,修订版的整体品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辞书的编纂、修订永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说:修订工作永远在路上。为了将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今不揣浅陋,就第一册中个别词条编写体例、词义训释、义项分合、书证选取方面的问题提出些许愚见,不敢以为必是,实欲藉此机会,就正于方家耳。
2020年03期 No.128 2-1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 梁春胜;
六朝石刻多用典,对其中的典故词语加以考释是石刻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取8例试作解释。
2020年03期 No.128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胡世文;胡莹;
《尔雅》主要以同义词相训,但各篇释义体例并不整齐划一。月转星移,其义渐晦。注家纷起,颇多分歧。运用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对一些有争议的释义进行疏解,有助于《尔雅》的解诂。
2020年03期 No.128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董宪臣;
类化是汉字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一则通例。汉字类化研究是汉字发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古石刻材料中存在着数量不菲的类化字,妥善利用这些类化字,对《汉语大字典》等大型字书的编纂具有较大意义,具体表现在增补字头、增补音义、增补例证、提前例证、沟通异体、纠正谬误等方面。
2020年03期 No.128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 熊加全;
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是迄今为止编纂质量最高的一部大型字书,它在考辨字形、辨析字义、列举例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该书在字形收录、注音、释义、举证、字际关系认同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纠正错误、增加收字、统一字形、更新内容、强化实用功能、提高排印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字际关系处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汉语大字典》字际关系认同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该字典字际关系认同失误的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考证。
2020年03期 No.128 32-4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 叶建军;
"除非X,不Y"最初出现于唐代,由"除X,不Y"与"非X不Y"糅合而成,其生成动因是凸显言者的主观性。"除非X,才Y"的前身是唐代出现的"除非X,方Y"。"除非X,方Y"是因言者想通过话题的转换从正面或肯定的一面来呈现隐含义而由"除非X,不Y"衍生出来的。"除非X,方Y"可能还有另一个来源。大概从元明时期开始,同义词"才"替换了"除非X,方Y"中的"方"等,从而产生了"除非X,才Y"。
2020年03期 No.128 41-50+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 吴越;
《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在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语序上存在差异,现有的研究认为是南北方言的语法之别使然。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中带宾语的能性述补结构的穷尽调查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造成差异的因素主要不是方言背景之异,而是宾语音节形式之别。
2020年03期 No.128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林海云;张小春;
古汉语中的状态变化事件可以分为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和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它们的概念化方式不同。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编码形式发生了历时变化,表层形式演变的原因是两大认知机制注意视窗开启模式和概念接合方式发生了变化。非施事状态变化事件从概念化方式上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进行动力识解,在认知上只凸显因果链中的状态变化部分;还有一类则只能进行绝对识解,主要动词一般只作不及物动词。
2020年03期 No.128 58-6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 程文文;
通过对先秦两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语气词"已"的研究,得出语气词"已"的发展演变历程为:殷商西周时期,"已"主要用作动词,当"VP已"独立成句时,"已"的动词性减弱,同时兼表[+决定]语气。春秋战国初期,"已"进一步虚化,用在连词"则""斯"后面,或者用在能愿动词后面,虚化为表示"足够了、罢了、可以了"等意,经历了从行域到言域的语义演变;当"VP已"独立成句时,"已"的动词性大大弱化,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即语气词"已"的产生并没有经历"足够了、罢了、可以了"限止义这一中间环节。语气词"已"产生后,连用语气词"也已""已乎""已矣""也已矣"也开始萌芽。战国中、晚期语气词"已"全面发展,语气词"已"发展出了相当于"也""矣"的功能,出现了新的判断句式,如"此NP已""NP是已""则NP已""是NP已"。句末语气词"已""也""矣"可以出现在同一语境中,新产生的连用形式有"已夫""已邪""矣已"。两汉时期,语气词"已"逐渐衰落,表现为用例锐减、典型句式的消失、连用形式和数量的减少。语气词"已"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历了产生、发展、高潮和衰退的演变过程,句末语气词"已"所表达的语气和用法与"也""矣"相当,即没有独立的价值,所以逐渐淘汰。
2020年03期 No.128 65-7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 张俊阁;
经过对满汉合璧会话书《清文启蒙》等中满汉比较对照,认为汉语会话部分方位处所词"上/上头""里/里头""跟(根)前""去处"等与规范汉语不同的用法是对译满语与位格助词-de、原因后置词jakade/ofi、动词后缀-fi/-qi、方位词dolo以及处所词ba的结果。由元代以来的汉语文献语料看,只有表原因的"因此上"这种蒙汉/满汉叠加羡余形式被汉语所吸纳。
2020年03期 No.128 79-91+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 陈鑫海;
八思巴字汉语泥娘母的分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宋金元切韵学理论的影响,并表现出时音的一面,同时又有充分利用藏文字母的考量。本文专门考察了八思巴字汉语泥娘母的分布关系,结合它们所从出的藏文字母的读音,以及八思巴字汉语的声韵拼合规律,重新确定了两个字母的关系,并为娘母作了新的构拟。
2020年03期 No.128 92-10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 钟雪珂;
新井白石《东音谱》(1719)是日本国语音韵学代表作,但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日本国语学,在汉语语音史上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东音谱》上承日本江户时期《韵镜》,下启《磨光韵镜》,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日本早期"韵镜学"文献中所萌芽的汉字音史观,又突破了传统汉字音研究的樊篱,加入汉语方言要素,体现出初步的汉语方音历史比较意识。
2020年03期 No.128 101-10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 张凯;
中古知、庄、章、精组声母在明末吴音字书《玉篇直音》中发生了分合,其大势是知二、庄、精组重组为新的精组,知三、章组重组为新的章组。这与今海盐吴音不同,但部分章组字并入精组、全浊声母的存在、从邪不分、日禅不分、日母入泥、心母细音字声母的腭化、章组与牙喉细音字的混注等语音特点为探究海盐方音史提供了参照。
2020年03期 No.128 109-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0K] 下载本期数据